从《山歌寥哉》的 看当前流行音乐的“三变”
从《山歌寥哉》的 看当前流行音乐的“三变”日前,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甫一问世就火爆全网,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自媒体传播更是将刀郎及其新专辑推向热点,专辑曲目《罗刹海市》全网播放量已经突破了
中国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符号,有广泛的听众基础,且其创作、生产、消费和传播都紧紧依靠听众,听众既是鉴赏者也是评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流行音乐的走向。从“西北风”到“摇滚风”“校园民谣”“中国风”,几乎每一次流行音乐潮流的更替都伴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研究大众审美变化,对流行乐坛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是观察大众审美变化的窗口。从《山歌寥哉》的情况来看,大众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专辑歌曲《罗刹海市》歌词解读、新专辑品质以及对刀郎的评价等,认为刀郎是“草根”出生的“实力派歌手”,新专辑取材丰富、底蕴深厚,音乐元素多,结合了民间故事和民间曲调,歌词借古讽今,曲调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网友认为“与之前的风格比较起来不太一样”“是当代乐坛的一股新风”,不少网友还翻唱了《罗刹海市》《花妖》等,有的还将专辑歌曲作为短视频配乐发布,推动了专辑的二次传播。同时在自媒体平台掀起了《罗刹海市》《颠倒歌》等歌词的解读热潮,不少声音认为《罗刹海市》讽刺的是当下音乐圈的各种丑陋现象,甚至对号入座,将刀郎新专辑解读为“复仇”之作。笔者认为是过度解读,《罗刹海市》《颠倒歌》的故事原型均来自于《聊斋志异》,歌词并没有明确地指向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物,刀郎也从未表达过对娱乐圈的不满,因此谈不上复仇,只能说是带有讽刺意味的歌曲,表达刀郎对当今社会某些领域美丑不分、黑白颠倒风气的不满。如果狭隘地认为是“复仇”,无疑是对作品影响力和创作者格局的低估,从而掩盖了这张专辑的真正魅力。
对专辑《山歌寥哉》几乎一边倒的好评,《罗刹海市》更是连续2周占据各大音乐平台新歌榜榜首,面对音乐风格越来越多元、音乐作品越来越密集、听众众口难调的音乐环境,一张融合流行音乐和民间曲调的专辑能有这样好的口碑,这样好的评价,实属罕见,不仅释放了流行民歌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信号,而且从中可以窥探大众审美之变,主要体现在歌曲主题、词曲创作、音乐品质三个维度上。
长久以来,爱恨情仇都是音乐创作者的主要题材,因为它最容易引起共鸣。拿爱情为例,每一代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张讲述爱情的情歌清单。60后听着《甜蜜蜜》憧憬如沐春风的爱情,70后忘不了《你的眼神》蕴含的脉脉情愫,80后从《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学会深情和专注,90后凭着《勇气》在感情中披荆斩棘,00后在《七里香》中找寻恋爱的美好。这些情歌旋律动听,节奏轻盈,歌词具有真情实感,直击人的心灵,给了听众强烈的代入感、认同感和追求感,而人都有寻找“知音”的偏好,生活中往往找不到另一个人来感受和分担爱情或暗恋时,这种寻求“知音”的偏好就容易投射到与我们情绪相似的音乐之中。近年来,一些找到了“共鸣秘籍”的歌手,将“苦情”“悲情”“伤情”“盲情”作为“爱情”的延续,在节奏上、曲式上、歌词上下功夫,把慢节奏变为快节奏、小调变为大调,再配上“时髦”的歌词,试图吸引听众,借力网络平台的发展,主打“朗朗上口”的《老鼠爱大米》《伤不起》《嘴巴嘟嘟》《香水有毒》《学喵叫》等网络歌曲迅速走红,这些歌曲因为旋律简单易记,歌词通俗易懂,短时间内受到大众喜爱和传唱,但细品后索然无味,很容易被遗忘,个别歌曲软弱无力、无病,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而《山歌寥哉》包含的11首歌曲,通过故事和意向表达对感情、对家庭、对社会的思考,以歌言志、针砭时弊,带有深刻的哲思和批判,运用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和典故,比如说:《罗刹海市》歌词提到的马骥为《聊斋》原著同名故事主人公,他发现罗刹国人以丑为美、以丑选官,于是把脸涂黑,反而得到交口称赞,国王还因其“貌美”封他为官,带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味;苟苟营,出自唐代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意为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苟且偷生,比喻不顾廉耻、到处钻营。《山歌寥哉》突破了以个人悲欢引起情感共鸣的常规设定,转而从社会实践、社会观察中寻找共鸣,启发听众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很多听众重新翻开《聊斋志异》,去了解原著的故事背景,去思考歌词与社会生活的映射关系,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也再次受到重视。所以与其说新专辑掀起了全民解读狂潮,不如说掀起了全民再读聊斋的热潮,掀起了全民重新思考生活的热潮,这也造成每个听众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笔者发现,刚开始网民的解读聚焦在讽刺音乐圈上,后来解读范围从音乐圈扩大到财经圈、学术圈、经济学圈以及网民自己所在的各种圈子。
今年一档音乐文化交流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热播,唤起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43组两岸歌手为观众演绎了100余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曲目,唱响了海峡两岸民众的情感共鸣。当满头白发的胡德夫在日月潭边弹唱《橄榄树》时,琴声和歌声交织盘旋,观众跟随着熟悉的旋律进入回忆与沉思。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经过了岁月的精雕细琢,具有深厚的时代底蕴、长远的审美价值,绝不是单纯为迎合市场需求,短时间内混搭创作元素,临时抱佛脚做出来的作品。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真正的经典是深入生活以后,洞悉生活的本质,从生活中得到一些感悟进行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橄榄树》由作家三毛填词,凝聚了三毛对自由奔放的流浪生活的怀念。原唱齐豫用柔美的声线为歌曲赋予了飘逸和空旷的感觉。谈起齐豫,70后、80后无人不晓,90后、00后鲜有人知,齐豫出道40余年,几乎没有什么话题,但只要一开口,就能立刻抓住耳朵。在2019年《歌手》的纪实采访里,齐豫在菜市场被路人亲切打招呼,然后回家煮饭炒菜,自然真实、朴实平凡,很多观众看后直言“感觉很真实,离我们很近,没什么距离感”。
反观近些年华语乐坛,一些人气歌手从神坛跌落,以往“优质男”的形象被打破,歌手“人设崩塌”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其存在人品短板,而又奋力掩盖,这些短板要在当今社交媒体“全景监狱”下隐蔽起来是很难的。伴随商业化娱乐工业的不断升温,一些经纪公司对歌手过度包装,想方设法为歌手打造人设,通过形象包装、印象管理、创造事件等方式,将歌手贴上特定化的标签,以引起听众的好感,培育庞大的粉丝量,忽略了人设与人品的契合度。在社交媒介主导的场中,“人设”越完美,崩塌的后果也愈加不可估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包装的不良引导下,听众的审美也一度受到影响,使得其更加注重外形、与歌手有关的绯闻事件,而忽略了歌手的音乐素养、唱功和态度,审美认识产生偏差。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随着电视媒体节目的泛滥,乐坛出现“人出名而无名作”的现象,刀郎却背道而驰,“歌出名而人不出名”。刀郎外形条件一般,也没有经过精心打造,很少在媒体面前露面,潜心钻研音乐,集词、曲、编为一身,完全凭借过硬的音乐素养和沧桑的嗓音特点为作品加持,从而吸引听众。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较以往的作品有很大的创新,我们以往对刀郎的印象,是“西域情歌歌王”,调式和旋律以新疆民间艺术形式刀郎木卡姆为主,而《山歌寥哉》包含的11首歌共用了11种不同地方的曲调,如《罗刹海市》旋律用的是天津地区民间曲艺小调靠山调,《颠倒歌》用的是流行于长江流域的栽秧号子,这些调式扎根民间,乡土气息浓郁,饱含世俗真性情;旋法上跳出了常规写法,主歌大多采用级进加跳进,其中不乏一些七八度的大跳,和副歌旋法相似甚至比副歌的起伏更大,所以很多听众表示《罗刹海市》《颠倒歌》“听不出副歌在哪”,实际上打破了副歌一定要在较高的音域、有大的跨度的刻板印象,使得歌曲更加有诉说感和叙事感,再配上刀郎婉转厚重的唱法,让故事更加形象生动;节奏上融合了起源于牙买加的雷鬼音乐,采用的是反拍。如《罗刹海市》的强拍在二、四拍,这是很典型的雷鬼节奏,所以听起来有一种想跟着跳舞的感觉,同时更加突出了怪异和玄幻的故事氛围;配乐上,不仅使用了唢呐、琵琶、竹笛、二胡等古典乐器,还使用了贝斯、吉他、钢琴、电子鼓等西方乐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氛围。如此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将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歌词一改往常通俗直白的风格,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其更具文学性和思想性。整体来看,刀郎十年磨一剑,大量的创新,大量的融合,被认为是“花了心思的专辑”。听众在经历了“偶像失德”“偶像违法”“偶像偷税漏税”等事件以后,逐渐认识到形象判断、印象判断靠不住,从而更加注重作品本身,关注旋律的发展,节奏的设计,情感的表达乐鱼·体育官方网站,实际上是对音乐审美的一种理性回归。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15首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公告,立即受到了全国听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在22万封评选信件中,《祝酒词》《泉水叮咚响》等作品脱颖而出并广为传唱,这是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榜单。而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流行音乐排行榜及评选活动热潮,比如:北京的青歌赛,香港的十大劲歌金曲,的金曲奖等,推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挖掘了很多有潜力的歌手,许多获评作品流传至今,一些听众将评选结果直接作为自己的歌单,对评选出来的作品充满信任与期待。21世纪,中国流行音乐进入“流量时代”,粉丝打榜成为音乐作品传播的主要途径。一些音乐平台、综艺平台借力发挥,打粉丝经济牌,闹出很多笑线》节目中,节目组规定粉丝可以通过购买节目独家冠名商蒙牛的乳制品为训练生投票,一些粉丝为了给自己的偶像助力,一次性购买了很多牛奶饮料,助力后将喝不完的饮料请工人来帮忙倒掉,引发了著名的“倒奶事件”。央媒集体痛批之余,网友不禁质疑:粉丝打榜评出来的结果是否可靠?2021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严管明星经纪公司,规范应援集资行为等。面对日益增长的音乐需求和越来越商业化的音乐环境,在音乐茧房中沉醉已久的听众审美意识开始觉醒,不再满足于大数据推送的同质化影音内容,重新找回获取音乐的主动性。今年5月,黄绮珊和海洋Bo的新歌《向云端》发布视频预告版,仅凭一句副歌火爆出圈,因其旋律婉转动听,歌词温暖坚定,蕴含抚慰人心的力量被大众喜爱,急不可待的网友在各大音乐平台搜索《向云端》正版音频,在正版正式上线前,网友改编的版本已达几十个,狠狠地蹭了一波流量。
一般情况下,一张被寄予厚望的新专辑发布出来,首先发声的是音乐平台或主流媒体,平台在官网首页张贴醒目大海报吸引听众,媒体或大V则会撰写评论文章引导。但刀郎《罗刹海市》发布以后,网友的反应速度超乎想象,没等音乐平台和主流媒体发声,就在自媒体平台掀起解读热潮,纷纷表达听歌的感受,甚至对歌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尽管有些言论有失偏颇,但体现了听众主观意识的觉醒。根据分析,听众对刀郎及其新专辑给予好评主要基于两个判断,一是从刀郎传奇经历出发,刀郎是草根歌手出生,凭借深情、沧桑的嗓音特点被大众熟知,成名后依然保持低调沉稳、不与人争,一心钻研创作,人品受到肯定。二是从刀郎的词曲创作出发,使用古风古韵的民间小调,围绕中国古乐五音阶宫商角徵羽创作,配以讽刺意味的歌词,精妙又深刻,才华受到肯定。不管是从哪个方面出发,都凝聚了听众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将以往的跟随权威转变为自主判断,把选择音乐的主动权重新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