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官网阿拉伯也有这么多跟古代中国相似的乐器
乐鱼官网阿拉伯也有这么多跟古代中国相似的乐器本文内容来自一个喜欢弹琴和猎奇的阿语少年十年来近水楼台的收获。这意味着其中或能搬来一些国内暂时找不到的信息(希望如此吧),也意味着仅凭一人之力、数年之功,未知的东西还是很多……故而一开始就只得限定在“旋律乐器”。笔者怕题目太大,本想再详细限定,后来发现再怎么限定,总是做不到绝对的详尽,因此只能用这么一个泛泛的题目,写些泛泛的东西。无论如何,希望此文至少可以充作一份音乐旅游指南,或是给世界文化或者音乐的爱好者们抛块砖。
本文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讲阿拉伯各国基本上共有的四种旋律乐器,种类不多,信息较全,因此可以讲详细些。第二板块讲阿拉伯世界某些地区的特色乐器,种类繁杂,往往资料稀少,只好拣知道的讲……每个板块中乐器的排列顺序是弹拨乐器—弓弦乐器—吹管乐器;每种乐器介绍的开头会尽量放些音(视)频范例,读者朋友可以酌量试听。
阿拉伯世界的各个板块之间多少有些文化上的阻隔,大多数乐器种类其实都是地方性的(下一期会讲到这个),但是最上层的那些东西却彼此相通,成为阿拉伯世界共同的符号。掐指一算,大概有乌德琴、卡农琴、卡曼乐鱼官网、奈依这四种旋律乐器能达到这个高度。
当然了,这几种乐器还不算是阿拉伯人的专属,它们其实也流行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地方,比如现在的土耳其和希腊,个别乐器在波斯也用。直到近代,阿拉伯、土耳其、伊朗等等地区分别确立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乐器制式,才真正有了“阿拉伯乌德琴”“阿拉伯奈依”这样的概念(当然阿拉伯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伊拉克玛卡姆一直独立于阿拉伯玛卡姆体系之外,且一直都在用桑图尔(扬琴)之类的波斯系乐器,叙利亚乌德琴接柄处的装饰风格往往类似于土耳其乌德琴)。
无论如何必须承认的是,在西亚、中亚这种文化熔炉里面,也不会有哪一种传播广泛的乐器可以完全独立地发展至今。“阿拉伯乐器”有着伊拉克、黎凡特、埃及、北非乐器大致共通的基础,同时也离不开民族主义的催化。
乌德琴属于短颈琉特类乐器的一种,其前身古已有之。阿拉伯乌德琴源自波斯的“Barbat”,起初有四条弦,共鸣箱用整块木材凿成,估计和传入我国的琵琶类似。相传阿拔斯时期音乐家齐尔亚卜(Ziryab)将乌德琴背改为木片拼接,大大降低了重量,并给乌德琴加上第五弦,形成了现代乌德琴的基本形制(实际上转变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这种乐器后来传入欧洲,称作鲁特琴,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鲁特这个称呼源自al oud,或者说the oud。再后来,阿拉伯乌德琴取消了琴品,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现代阿拉伯乌德琴至少有5组弦,通常每组两条,便于使用拨子反复拨奏,最低音弦常用单弦,因而乌德琴至少有9条弦(1+2+2+2+2)。其中4组较高音的弦以四度定音(从低到高ADGC),另有一组低音五弦调到F或G。
此外低音六弦目前已经普及,调C或D,也有人弃低音六弦,加装高音F弦。,这两种情况下弦数通常为11。还有个别新锐演奏家两个都要,使得弦数增加到7组共13条。
总体来说,阿拉伯乌德琴比土耳其-希腊乌德琴体型更大,音色温暖,除此之外并没有唯一的制作标准。叙利亚乌德琴的在琴体形状上与土耳其更接近,埃及乌德琴的琴底部普遍是平直的,琴体形状更加五花八门。传统乌德琴采用固定琴马,弦的一端直接绑在琴马上,20世纪伊拉克人又改造出了浮动琴马的乌德琴,面板不易扭曲(弦数可以多些),音色清亮,延音长,适合用软拨子小力度演奏。总而言之,制式不统一,加上演奏者的流派以及个人意趣,再配上调式丰富的加持,这使得阿拉伯乌德琴的声音成为了一个复数概念。
乌德琴性能全面,可以演奏阿拉伯玛卡姆体系的所有调式(一千多年共同发展的结果),又善于表现节奏,能靠连续拨奏模仿人声,又便于弹唱,因此一度是阿拉伯音乐家用于作曲的乐器,也是唯一一种可以独自撑起一场演出的阿拉伯乐器,人称“阿拉伯乐器之王”。
“卡农”意为“法律”。它的结构与筝类似,这意味着它音高精确,是个调弦苦手,在弦乐合奏中充当其他乐器定弦的基准,“卡农”的名字或许也是由此而来。
阿拉伯卡农琴的琴体呈直角梯形,使用复弦,每组通常由三条弦组成,面板上有数个镂刻的音孔,右侧的琴桥架在纵向排列的5块皮面上,用于把琴弦的振动传导到共鸣箱,左侧的弦枕在共鸣箱的斜腰上,弦枕之外是弦钮,弦钮通常有78个,对应26组弦,定弦按七声音阶排列,音域从G2到D6共三个半八度。演奏时需要用类似顶针的金属环把拨子固定在双手食指上,拨弦以右手为主,左手除了配合拨弦以外还负责转调。阿拉伯传统音乐转调频繁,在传统卡农琴上转调需要用指甲按压琴弦的特定位置,对演奏者要求很高,现代卡农琴新添了快速转换每组弦音高的转轴式活码,每组弦下方都有几个,如此一来卡农琴的上手难度就接近钢琴了。
卡农琴音色明净,余音袅袅,音域宽广,可比作“阿拉伯音乐中的钢琴”,但要轻便多了,也比我国的筝要小巧,除了用架子支撑之外还可以直接放在大腿上弹奏。
“卡曼”来自“卡曼贾”,这个名字在西亚不同的民族中有着不同的所指,但大体上都是指拉弦乐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波斯卡曼贾(kamanche)。19世纪小提琴传入阿拉伯世界(以及现在的土耳其),随后就被引入阿拉伯乐队,冠以东方的名字“卡曼”,到20世纪上半叶时已成为了阿拉伯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卡曼”是欧洲小提琴阿拉伯化的产物。它保持了小提琴的制式,器物上唯一的变化是吸收了东方的定弦习惯,从GDAE改为GDGD,用以兼容东方音乐的调式。真正的变化只在于曲调和演奏风格。
小提琴音色优美、音量大、远达性好,在阿拉伯乐队中天生就是一个强势的存在。传统阿拉伯乐队的规模局限于室内乐,乐队人数两手就能数得过来。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演出场合加大,西式弦乐开始成群结队充当新潮歌曲伴奏的主力。下面这首“黄昏的太阳”由音乐家利亚德·松巴提作曲,乌姆·库勒苏姆演唱,录音时间应是50年代,足以体现小提琴在当时的地位(全曲很长,这里只取开头):
顺便说下,阿拉伯大多数地区的小提琴演奏者都采用欧式的持琴姿势,如果你身处北非,那么还有可能见到上图这种奏法。
“奈依”是许多中西亚民族对各种笛、箫类乐器的称呼。如今乌兹别克、维吾尔族的奈依即古时传入中原的横笛,常用竹子,而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的奈依则类似于尺八和箫,是竖着吹的,而且历史上都用芦苇制作。
西亚的奈依,因为顶端齐平、没有斜切歌口的缘故,不适合正中吹奏,都是靠气流擦过吹口的左或右边缘发声的。吹奏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沿用自史前的传统吹奏法,特点是用嘴唇控制气流。第二种是是伊朗在近代发展出的独特吹法,特点是将吹口的边缘抵在牙龈上,用舌头中部控制气流。独特的吹奏法使得伊朗的奈依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而阿拉伯、土耳其的奈依就不是那么界限分明了。
阿拉伯奈依用芦苇制成,重量极轻,长度取决于调性,专业乐手都会配备一套7支长短不一的奈依,其中以筒音为C的最常用,称“杜尕调奈依”(Nay Dugah),意即撒开第一个孔发出的声音为“杜尕”(D),另外还有bB、D、F、G等等。但每一支都必有9节,便于在合适的位置开孔。土耳其奈依与此基本相同,但标配一种特制的牛角吹口,便于控制音高(土耳其用53平均律),管下端也常有金属套保护。而阿拉伯奈依往往就是一根芦苇而已,最常用的加固(装饰)方式是在两端缠绕铜丝。
传统的奈依有7个音孔,前6后1,音孔所对应的音与完整的筒音的关系分别是1-大二度、2-小三度、3-中三度、4-纯四度、5-减五度、6-纯五度、7-小七度,其他的半音、中立音可以靠半按以及调节气流发出。还有新锐的专业演奏者为奈依加上小拇指孔,改造后的奈依就基本上可以吹出完整的半音阶了。
通过调整气流的缓急,阿拉伯奈依可以发出1倍音、2倍音(高八度)、3倍音(再高五度)、4倍音(再高四度)……至4倍音为止,音程是两个半八度。其中2倍音和3倍音最容易发出而且音量较大,在奈依上最常用。
奈依音色柔和,往往有气流摩擦的沙哑感,妙在浑然天成,又最有歌唱性,善于传递各种情绪,也用来表达玄妙的、宗教色彩的东西。波斯大诗人莫拉维就曾说道:
“塔赫特”即阿拉伯的室内乐队,基本配置包含乌德琴、卡农琴、小提琴、奈依(其中三件也可以)再加一两件打击乐器。虽然阿拉伯各地的曲种不尽相同,但在配器上往往都离不开这几件乐器。
下面的例子是一段Tahmila舞曲,也就是一种以“塔赫特”形式表演的、对话式的半即兴舞曲,其中对四种旋律乐器乐器都有特写。
其中小提琴和卡农琴一如前文所说;乌德琴为埃及式,指板上有类似品丝的装饰(装饰而已);奈依装有土耳其式吹嘴,还加了两个半音键,恐怕是专业人士特别定制或者DIY的产物了。此外还加上了一把大提琴,这在20世纪以来已经属于常规操作。
伊拉克演奏家穆尼尔·巴希尔HijazKar Kurd调即兴独奏(时长3:38,伊拉克风格,浮动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