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课程-乐理
重点课程-乐理《乐理》课在中国的开设和知识的传播是随着20世纪初新式学堂的“乐歌课”而成长起来的。当时国人自编的西洋乐理书籍要数曾志忞1928年编译的第一本乐理著作《乐典教科书》,同年萧友梅的《普通乐学》出版,《普通乐学》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西洋乐理的框架上增加了少量的传统乐理知识。这种在教材中以西洋乐理为主体,点缀性的加入一点中国乐理知识的做法成为后来大多乐理书籍的样板。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出版《东西乐制之研究》(1924)、童斐出版《中乐寻源》(1926),书中就相继对当时中国乐理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上世纪60年代李重光的《基本乐理》,在书中增加了更多的中国传统乐理知识,流行很广、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的复苏、传统音乐研究的积累,鹏、陈应时、姜夔、樊祖荫、王耀华、童忠良、杜亚雄、冯光钰、管建华、谢嘉幸等音乐大家,纷纷对中国乐理的建设及母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新时期乐理的研究与著作不胜枚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研究文章的发表以及专著与教材的出版,展现出乐理研究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要提到两个标志性的人物:童忠良、杜亚雄。他们对乐理课程及乐理教材的建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2001年童忠良在《乐理教学内容两极扩展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乐理教学内容“‘两极扩展’的设想,即在现有乐理的基础上,一头伸向中国传统乐理,另一头延至世界现代乐理”。之后他出版了多种乐理著作,分别对中国传统乐理与西方现代乐理教材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杜亚雄从1995年开始对“中国传统乐理”进行系统的研究编撰,并发表多篇研究文章与出版数种中国传统乐理教程,对传统乐理教材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目前,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现改组为浙江音乐学院),曾先后开设过“中国传统乐理”课程。个别学校在乐理课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中国传统乐理的内容。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尽管中国乐理的问题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真正行动起来在教学中贯穿进去,让学生们感受到对母语音乐文化的认同、树立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正确认识,作为老师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音乐理论基础》课又名《乐理》,是音乐类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架构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乐理课的本质是让同学们认识一些音乐的基本规律,当然这里不仅仅只是西方乐理知识,还必须得包括中国的乐理知识leyu乐鱼。倡导母语音乐教育把中国传统乐理的知识传承下去,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爱国情操、较高音乐素养的大学生队伍,是乐理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