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乐鱼 > 音乐知识 > 乐理资讯

99岁的曹鹏也来了四位指挥家同台共庆上海交响乐团145岁生日

2024-09-18 07:38:01

  99岁的曹鹏也来了四位指挥家同台共庆上海交响乐团145岁生日“我很久没有回来了,团里的人员变化很大,但能看到一些老朋友也很开心。我今年已经99岁了,希望等我100岁的时候,还能有机会再来指挥上海交响乐团。”

  今年是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也是上海交响音乐厅正式投入运营10周年。已经99岁高龄的曹鹏作为上海交响乐团第一代指挥家,亮相9月6日晚的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十周年音乐会,难得地重拾指挥棒,与余隆、侯润宇、张洁敏三位指挥家接续同台,见证这一值得记住的历史时刻。

  庆典音乐会上,音乐总监余隆率先以《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开篇。作为瓦格纳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乐曲开头强有力的全奏为该场音乐会拉开序幕再合适不过,随后庄严悠扬的旋律将上海交响乐团145年来的蓬勃征程娓娓道来。

  自2009年上任音乐总监以来,余隆带领上交进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与上海交响乐团共同度过的15年,是我人生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一段经历。能和这些音乐家们一起工作,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荣誉,我深感责任重大。”

  莫扎特的《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在其晚期创作中可谓是别具一格,侯润宇身兼指挥与钢琴独奏,将钢琴与乐队紧密配合。

  其实在1986年初,刚刚公派留学归国的侯润宇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了汇报音乐会,就自弹自指了莫扎特《G大调第十七钢琴协奏曲》。此次时隔38年,经由余隆总监特意策划,以相同的形式再度上演莫扎特作品,重温与上海交响乐团共同成长的岁月,意义格外不同。

  “还记得解放初期,上交因为没有排练厅,乐手们只能去福州路的小菜场排练。后来交响乐逐渐受到重视,才搬到了湖南路,条件好了不少,但面积也还是有限。到今天,不论是硬件条件还是演奏水平,上交完全是国际一流的,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不能比的。”

  1977年进入上交执棒,如今79岁的侯润宇也是见证过上交成长的前辈。回忆当年的指挥岁月,他感慨万千。“我们以前指挥专业的教学都要用到两架钢琴,去模拟整个乐队的。可以说,我作为指挥家的艺术生命是上交给的。你在课堂上学了那么多知识,如果没有一个乐队让你真的去实践,是不可能进步的。”

  85岁的陈燮阳指挥因重要演出任务无法到场,驻团指挥张洁敏临演受命,接替其执棒马思聪的《山林之歌》及老团长黄贻钧改编自民乐的作品《花好月圆》。《山林之歌》民族特色鲜明,在中国交响音乐创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第二乐章《过山》充满活力,生动描绘了我国西南山区独特的人文风貌。《花好月圆》曲调中国风味浓郁,也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上半场的最后,99岁高龄的指挥曹鹏献演了苏佩名作《轻骑兵》序曲,当激昂的旋律再度响起,人们的思绪也被拉回了乐团过往每一个跨越艰难、振奋人心的时刻。轮椅上的曹鹏眼眸深邃,仿佛透过时光,又见到了舞台上青年时的自己。

  “1961年我从莫斯科留学回来后就进入了上海交响乐团工作,对这里的感情非常深。当年带着上交出国演出的时候,国外的观众很热情。那个时候,他们其实并不太知道我们中国也有交响乐,更多人只知道中国有二胡。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次回来乐鱼·体育官方网站,我发现上交已经成为了一流名团,演奏技术比我们那时候提高了很多,我非常高兴。”

  下半场,刚刚斩获了德国古典音乐大奖的95后钢琴家刘晓禹迎来了与余隆总监及上海交响乐团的首次合作,弹奏《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接着,享誉国际的大提琴家秦立巍上场,奏响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这段以深情动人著称的音乐选自作曲家的经典之作《第一弦乐四重奏》。

  演出的最后,余隆携手2024-25音乐季驻团艺术家马蒂亚斯·格内压轴登场,重磅奉上马勒《大地之歌》选段“告别”,该作品曾被收录在上海交响乐团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签约后全球发行的第二张专辑《大地之歌》中。值得一提的是,当晚的返场曲目《良宵》原为刘天华创作的民乐作品,黄贻钧以西洋技法为其重新配器,赋予这首经典的旋律全新的演绎,上海交响乐团曾在琉森音乐节、拉维尼亚音乐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世界顶尖音乐节上奏响该作,将之推向世界舞台。

  从上海公共乐队时期开始,上交就将西方经典搬上中国舞台,曲目更新速度几乎与全球同步,145年来,上海交响乐团也一直致力于让上海市民听见世界的声音,让古典音乐焕发新生的同时,使得城市的音乐文化生活更加缤纷。

  2014年,135岁的上海交响乐团迎来了自己的“家”——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这也是国内第一座“全浮音乐厅”。为避免最近相隔仅有6米的地铁振动影响,整个音乐厅“悬浮”在300个隔振器之上。“我们的目标是声学100分,全国第一,世界一流。”音乐厅的建筑设计师,建筑大师矶崎新工作室在上海的合伙人胡倩说道。十年里,2696场演出在这里上演,岁月的沉淀也让音乐厅的音色达到了上乘状态。

  马鞍形的外观,四色混制的墙砖,曾经的上海跳水池,变成了拔地而起的上海交响音乐厅,作为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一角,与周遭纵横的街道完美相融,成为了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被市民亲切地称为“馄饨皮”。据统计,开厅十年以来,观演人次超过150万。“那种像灵魂一样的东西,是可以留在音乐厅里的。不同年代的人在这里感受灵魂的对撞,也能分享刹那间的感动”作家陈丹燕走入音乐厅,感慨万千。

  145年来,上海交响乐团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古典乐市场逐渐蓬勃,爱音乐、懂音乐的乐迷们在这里汇聚、交流,享受音符的魅力。“大二的时候,上交的一位打击乐演奏家付艺霏来我们学校演出,那时候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想要来现场。”00后乐迷星星回忆道。平时在外企工作的她闲暇时间也运营自媒体,经常通过播客介绍并分享自己在上交的所听所感,还自发在网络平台组建了“乐迷群”,成员大多是Z世代的年轻人们,“在上海,年轻一代对古典乐的热情非常高涨”。

  音乐是属于世界的语言,沟通起无论性别和年龄,也不分国界和肤色的人们。来自日本的石田利明爷爷对此深有体会。“我在上海工作了13年,语言不通,交流不便,是上海交响乐团的美妙音乐让我在这里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趣,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魅力。”作为关注上交十余年的资深观众,上海交响音乐厅开厅的首场音乐会他便在现场见证,在建筑公司工作的他不禁赞叹:“整座剧场就像一件优秀的乐器,让你想要一遍遍探索。”

  正如余隆总监所说,“站在上海交响乐团145周年的新起点,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与所有的音乐家一起,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为这个城市服务。作为一个音乐总监,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支乐团可以变成‘城市之光’,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增添色彩。”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