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体育官方网站专访巴菲特之子:富裕家庭如何向子女正确传导价值观?
乐鱼·体育官方网站专访巴菲特之子:富裕家庭如何向子女正确传导价值观?作为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似乎与人们普遍印象中的「富二代」有所不同。面对家族极端的财富,他选择一种近乎「普通」的生活。
二十岁时,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转而去做了一名音乐人。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他成为了全美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其原创配乐还曾荣获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尽管相比于父亲,他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算高,但彼得认为:「成功」并不单纯与「财富」挂钩,发掘人生的可能性,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在今年出版的图书《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中,彼得·巴菲特回顾了自己的成长,讲述父亲是如何帮他建立一套强大的价值观。正是这些价值观让他发掘了音乐天赋和能力,从而过上内心充足的幸福人生。
前几天,小编采访了彼得·巴菲特先生。他再次强调自己从家庭得到的重要力量,并分享了他对财富、成功、梦想的看法。
巴菲特家族的智慧,对普通家庭也有许多启示:身处瞬息万变的世界,父母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真正对未来做好准备?
彼得·巴菲特坚信这个世界的美好,虽然它不完美,但依然值得奋力一搏。这个核心价值观,使得他总能保持身心愉悦,即使遭遇挫折也始终相信社会整体是好的。
这种充满安全感的信念,最初起源于充满爱的家庭,之后延伸到充满人情味、让人觉得踏实的邻里环境。
彼得出生时,父亲还不是股神。他们住在一幢平平无奇的房子里,像20世纪早期的自建房,那是父亲花了3.15万美元买下的。
在彼得眼中,父母都是60年代美国典型的家长形象: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孩子,父亲则外出工作。彼得认为父亲是家中非常稳定的存在,他每天总是同一时间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饭。
父亲的情绪很稳定,他非常亲切,很少生气。在彼得印象里,父亲回到家后总是很开心,多是因为没生老板的气或想换工作之类的小事。
父亲经常陪伴家人,一起玩,听孩子说学校的事情。他有时也在家工作,专注于金融世界,痴迷于研究深奥的数据信息,那是他真心喜欢做的事情。在孩子面前,他总是充满能量,展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
他们的家位于小城奥马哈市,在上个世纪类似于城乡结合地带。彼得家距离外祖父家只有两条街,当彼得证明自己能过马路后,父母就同意他独自去外祖父家。
那个小小的街道,是彼得信任这个世界的开始。一边有父母的关爱,一边有祖辈的温暖,路上的邻居们也都很友善,不时和他打招呼。这让他觉得世界充满了爱。
彼得认为,他之所以从孩童时期就感受到安全和信任,不在于金钱和物质条件,不在于房子大不大,而在于房子里是否有爱。那是用一个个拥抱、零食及一次次功课辅导换来的。
彼得从家中学到了很多实用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是赢取自尊,发现自我。而这点,正是他从父亲巴菲特身上看到的。
有人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是每周埋头苦干60或80个小时,丝毫不在意工作是否喜欢。但在巴菲特家族看来,这完全不是美德leyucom乐鱼官网,而是一种受虐!是懒惰和缺乏想象力的表现。
对巴菲特家族来说,职业操守的本质在于敢于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让工作成为一件即使一场艰难也让人心生欢喜的事。
彼得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在家工作。父母卧室旁边有个小屋,父亲会在那里连续坐几个小时,研究公司与股票的数据分析。他非常专注,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像进入了“入定”的状态,超然物外。
父亲穿的衣服只是旧毛衣和普通裤子,却让整个空间都散发着近乎圣洁的沉静感,那是忘我地将自己完全融入工作的人才有的沉静感。
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也非常擅长自己的工作。看着这些时刻中的父亲,彼得明白了:工作应当是能让人愿意追求极致、全力以赴的事,而且应该能够让人感到快乐。
彼得听一些人谈论职业操守,表面对努力、自律和毅力怀有崇高敬意,但实际上认可的是这些品质可能带来的财富。他们谈论的是财富操守,崇尚的是回报,而非过程。彼得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
他见过父亲的工作状态,面对长期超额的工作时长与令人殚精竭虑的决策,父亲总是精神饱满。那是因为他并非为了金钱而工作,而是去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将分析拿到真实世界中去验证,从而走上发现新价值的奇幻旅程。
由于父亲,彼得很早就意识到,金钱只是工作的副产品。他认为,明智的持久的工作理念,应该将重点放在过程本身,也就是我们对待工作的热情、专注以及对目标的坚定程度。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一个父亲,股神巴菲特是稳重、正直、诚实的。这些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们,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其中对彼得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坚持做自己。
彼得认为,人要倾听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是谁,想做怎样的事情,这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最幸福的生活,应该是忠于自己。
关于养育子女,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要给他们足够的钱做他们喜欢的事,但不能给他们太多钱让他们可以无所事事。”
对于财富传承,他有个固守观点:出生时人们叼在嘴里的金汤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变成了插入后背的金匕首。它变成了未能善用的礼物,让人逐渐丧失了抱负与斗志,剥夺了孩子追寻自己人生的机会。
因此,在彼得成长过程中,父亲鼓励他发掘自己的热爱,一直灌输的理念是:你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任何人,跟随自己的内心前往任何想要达到的彼岸。
这话听起来很自由,但生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每个人成长中都会有迷茫的时候,需要家人介入拉一把。
彼得高中时喜欢摄影,一度想辍学去做摄影记者。这让父母感到惶恐,母亲找到学校老师,共同游说彼得留下完成学业。他们并非想阻止孩子前行,相反,他们是怕他行色匆匆而错失人生的美好。
高中毕业后,彼得进入斯坦福大学。他的父亲那时已有很高知名度,《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帮他写了推荐信,进入名校轻而易举。父母都想帮孩子在人生路上前进一步,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彼得因此变得有些不自信,不知自己是否配与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坐在一起。
三个学期后,彼得决定离开。因为他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召唤,他喜欢音乐。他小时候学过钢琴,大学听一个吉他手的演奏时,突然领略到音乐的魅力。兜兜转转,原来音乐才是他真正想要从事的工作。
那时的他,已经见过许多人和事,能够自己写歌、弹琴、录音、剪辑等,他迫不及待想要在音乐上搞出些名堂。也是那时候,他继承了祖父约9万美金的财产,他用这些钱在旧金山开了一个音乐工作室。
对于这次退学,父母没有反对,父亲还帮彼得制定了资金预算方案。他很高兴看到孩子有了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彼得工作不顺时也会和父亲倾诉。父亲会认真聆听,并给出鼓励和认可:“彼得,你知道吗?其实咱们做的都是一样的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投资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会在上面添上几笔。”
2008年时,彼得在洛杉矶举办大型演出。他的父亲也到场了,不仅听了他的演奏和唱歌,还用尤尤克里和彼得一起演奏了歌曲。他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儿子的支持。
股神巴菲特有三个孩子,都没有从事家族企业。彼得的哥哥是一个农民和摄影师,姐姐养育了两个孩子,而彼得成为了音乐家。
他们都有机会继承父亲衣钵,成为华尔街金童。但他们最终选择成为自己,过上最理想的充实的生活,同时专注于慈善事业,回馈社会。
对于孩子们的选择,父母表示尊重和支持。养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找到自己当走的路,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们身处教育内卷时代,家长不可避免会陷入焦虑。在一个一切似乎都加快了速度的世界中,落后于人的恐惧像一根挥舞在身后的大棒,令人不敢给自己留出放慢脚步去思考的时间。
彼得认为,这不是一种好的感受,孩子能感知一切。父母需要能静下来思考,真正意识到孩子不必总是完美无缺,不必长成别人眼中的完美小孩,家长也不必做完美家长。
如果某天的某个时刻,孩子能够在家里感受到平静,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有那么大压力,孩子可能会更自信,最终也会做得更好。
在彼得看来,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无论孩子选择什么,都要让他们感受到爱、培养和支持,这样他们才能以最好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世界一直在变化,未来是未知的。父母教给孩子的一些具体技能,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可能不再需要了。但那些被爱和支持的时光,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关心他人,懂得与人相处合作或者是会种植粮食的人。
如此,他们会拥有自尊、正直等内在的优秀品质,拥有不断学习、探索的能力,最终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进而寻找幸福并创造幸福。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解决也许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种植花园、建造之类。比起任何特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合作并建立良好的关系,知道如何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开展工作。如果我们不懂得合作,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